顾炎武依据贞观年间以左丘明、子夏等二十二人从祀之事,批评嘉靖祀典更革是弃汉儒保残守缺之功,而奖末流论性谈天之学,并慨叹有王者作,其必遵贞观之制乎?顾氏原注说:仲尼,素王也。
商鞅以礼乐、诗书、修善孝悌、诚信贞廉、仁义、非兵羞战为六虱(30),以为道德不但无益而且有害。春秋时代的孔子,即已有此态度。
列宁说:我们绝对必须承认,反对专制制度,争取政治自由的斗争是工人政党的首要政治任务,但是我们认为要说清楚这项任务,首先应该说明现代俄国专制制度的阶级性质,说明摧毁这个制度不仅是为了工人阶级的利益,也是为了整个社会发展的利益。荀况说:水火有气而无生,草木有生而无知,禽兽有知而无义。(29)剥削阶级的道德是容许人对人的剥削的道德。(24)克服旧唯物主义的缺欠,不但要贯彻唯物主义的观点,而且要运用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规律来观察道德问题,要重视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辩证关系,重视现实与理想的关系,把伦理学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之上。王夫之以他的坚贞的节操,坚忍不拔的意志,在个人生活上也体现了他自己的崇高的道德信念。
剥削阶级的思想家往往宣扬人类之爱,而又认为阶级剥削是合理的。在这一点上他是正确的。但他又强调多闻多见的重要,这是唯物主义倾向。
清人阮元《〈论语〉论仁篇》说:子贡视仁过高,误入圣域,故孔子分别圣字,将仁字论之曰:所谓仁者,己之身欲立,则亦立人。斯大林在《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》中指出,民族的特征之一是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。处理许多事情,要合乎这个标准,这就是执中。(1)这里有三层意思:(1)肯定有继周者,即认为周代不可能永存。
他反对大夫专权,却倡导士人参政。思而不学,则将陷于迷妄。
《论语》记载:厩焚,子退朝,曰:‘伤人乎?不问马。七、悬生知而重闻见 孔子区别了生而知之与学而知之,以为生而知之的人高于学而知之的人。孔子宣扬爱人,表现了对于一般人民的重视。惟有推倒了孔子的偶象,然后才有可能对孔子进行实事求是的科学讨论。
《论语》中有二条问题答值得注意: 季康子患盗,问于孔子。孔子自负好学,他注重多见多闻。这个传统也与孔子有关。(23)由这段故事看,孔子是不赞同祈祷的。
这十个特点是:(1)述古而非复古。夫仁者,己欲立而立人,己欲达而达人。
孔子作《春秋》之说,始见于《孟子》,还没有别的证据足以推翻孟子此说。(27)《论语》又载:叶公问孔子于子路,子路不对。
(55)孔子又自称无可无不可(56)。能近取譬,可谓仁之方也已。这种说法,看起来很新颖,其实缺乏科学的论证,没有确实的依据。六、道中庸而疾必固 孔子非常崇尚中庸,他说:中庸之为德也,其至矣乎。名不正则言不顺,言不顺则事不成,事不成则礼乐不兴,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,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。但他又不以多闻多见为满足,更要求贯通。
(30)为了实现仁的品德,可以牺牲自己的生命。所谓礼,当然是有利于君的,但对君的行为也有一定的约束。
孔子虽以为仁者的境界较智者为高,智者次于仁者,但他兼重仁智,这还是值得注意的。从《论语》看,孔子确有一个简单的哲学体系,至少有一个伦理学的体系。
孔子讲中庸,要求遵守一定标准,但他又反对必、固,以为不宜不顾条件专守某一固定标准。(3)这里明确宣称从周,但应注意,这里所讲从周,乃是以周代与夏殷二代比较而言,乃是认为周代的文化比夏殷二代优胜,所以主张从周。
(3)认为百世的历史,后代对于前代,都有所损益,但不过有所损益而已,不会有根本的改变。请学为圃,曰:‘吾不如老圃。他又说:行夏之时,乘殷之辂,服周之冕,乐则《韶》、《舞》。兼言三德是儒家伦理学说特点之一。
以后公孙龙和荀子讲正名,都是受了孔子的启发。子曰:‘有诸?子路对曰:‘有之。
《论语》载:樊迟请学稼。子曰:何晏也?对曰:有政。
立人、达人之训最为完备。季康子所谓无道,显然是人民对于统治者的反抗。
(28)孔子所谓为之,不过是学习传统文化,传统文化知识,但这种积极有为的态度,这种乐观的精神,对于中国民族文化的发展,确实起了积极的作用。狂者进取,狷者有所不为也。孔子说:仁者安仁,知者利仁。(73)在中国,孔子对于古代流传下来的处世格言,进行了一次总结,这些格言在他的伦理学说中占了重要位置。
在统治阶级内部,要立人达人。孔子自称述而不作,信而好古(7),即强调继承前人的传统,不必致力于新的创造,可以说有尊重传统而轻视创新的倾向。
事情有一个适当的标准,叫作中。(71) 《左传·襄公三十一年》。
君君、臣臣、父父、子子,可以说是循名责实,而正名是纠正名义,并不是一回事。中国古代有纳谏的传统,虽然真能纳谏者不多,而表面上还要鼓励直谏。